第五十七章 又一位神一样的专家(1 / 2)

他还有一起案件更加精彩,被警界传为美谈。80年代初的一天半夜,h市b区的一个乡镇发生了一起信用社被劫案。

信用社里有一名值班人员,一名更夫。

半夜时分,从后院窗子的铁栏杆内,伸进一支枪,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们,有一个低沉的声音恶狠狠地喊了一声:“不许动”。

睡梦中的二人,突然被惊醒,直到看清楚夜色里闪着乌光的枪管,才发现这并不是一场梦。

就在二人陷于糟懂之时,另一犯罪分子绕到正门,正门一共有两道门,外层为木板门,里面为铁门,上面焊有铁栏杆,下面是铁板,里面的是一把大号挂锁,作案人很熟练地撬开锁,两人一前一后进了屋,将更夫和值班人员用枪逼住。其中一人持半自动步枪,枪口顶住了更夫,另一人砸坏了电话,撬开营业室的金柜,两人轮换后,又撬值班室里两个金柜,金柜都被放倒了,眼看就要撬开了,却没有撬开。

是什么原因使案犯中止犯罪?做为指挥员,他脑子不停地思考着,案犯撬了营业室金柜,只抢走了不足一万元钱,而值班室两个金柜虽然被放倒了却没有撬开,这两个金柜里面的钱额较大,案犯为什么不撬?他把这个疑难问题留给了侦查员。

这令侦查人员十分费解与颇感困惑,大家都想不通。此时,值班人员吓傻了,难以回忆起任何情况。他在了解更夫被劫情况时,更夫回忆说,当一名小个案犯正在撬金柜时,持枪的大个案犯进屋后问了一句:“怎么样了?”另一人回答说:“差不多了。”此时,墙上挂钟响了一声。大个对小个说:“三点半了,就这样吧。”然后两人泼水破坏现场,反锁值班室的门之后,就匆忙逃走了。

粗心的人一般不从逻辑思维着手分析案情,他们往往就事论事,这样一来就会漏掉了这一线索。单积则不然,作为指挥员,他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,在他看来,三点半是一个犯罪信息,简单来说这是案犯离开现场的时间,案犯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离开?他们避讳的是什么?

更夫是当地人,从没见过歹徒,歹徒显然不是在躲更夫。

那就只有解开“三点半”这个谜,才有可能尽快突破此案。他告诉侦查员犯罪现场就是一本百科全书,俗话说:十里不同风,百里不同俗,作为侦查员必须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,拓宽自己的知识面,唯有如此才能适应侦查工作的需要。

按照当地老百姓的习惯,一般在早上四点半到五点下地干活,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街上该有人了,歹徒持“长枪”怕在路上被人发现,这才中止了犯罪。由此可以看出,案犯离开现场应该有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差,二人不应该是当地人,单积大胆地进行了推理。用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,徒步离开现场,能走多远?他让侦查员去做侦查实验,得出结果:20里左右,那么,案犯的居住地应该在距离案发现场20里远的地方,这就是单积作出的最后结论。

上级采纳了他的建议,由h、s等几个与案犯居住地有关的地区组成联合专案组,决定以距中心现场10公里为半径的地区,确立侦查范围,开始在此范围大规模排查。

专案组在s市一个县里的8个村摸底,得到一条重要信息:一天晚上,有一个中学生在一座桥上听广播,见到一个人慌慌张张地向河里仍了一个东西,就走了,小孩急匆匆告诉家长。家长将这一情况反映给专案组,侦查员在河里打捞出一个塑料包,打开后发现包里是一支半自动步枪。随后,水里的足迹被提取下来。

经比对,与中心现场足迹不一样,那么这个人是谁?他与案犯有什么关系?

加入书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