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姨娘是妾,没有封号的,只能穿庶民服装。
庶民穿的布料便是、纱、绢、布。
在小绿新婚这天,姨娘同周夫人打扮起来,在服装上那相差级别太大。可惜的是,周夫人徐姨娘的很多贵重的漂亮首饰当时被抢了,幸而有在陈嫂房里收的一些不算太好等着打赏的,所以也只能凑合着戴戴。要不然,就是那头上的装备,二人的区别就立马显现出来。
当然,周夫人平日里为了不显得压姨娘一头,所以很是刻意低调,不待客,家居燕服基本在衣料上不太张扬,徐姨娘看来以前的衣饰也是极尽可能地华丽,可是一到面见其他夫人,或者有正式宴会,比如现在的婚礼,那从外在的服饰上就能一眼判断出谁为妻谁为妾了。
这种视觉冲击带给文箐的感觉是相当地大的。虽然不可否认姨娘美是极美的,可是两人就是相处再好关系,地位摆在那儿,在人前的展露一眼看到底,谁高谁低。所以说,为什么那么多里妾要争风,这长期的压力要是没有影响,那这人心理承受能力实在好,要不就是那个妾根本不在乎。
这个时候,周大人能起来走几步了,婚礼这天,周大人被扶了起来,穿了他的常服,五品同知大人,让文箐也长了见识了一把。比如说:品官常服用杂色纻丝、绫罗、彩绣。但是各官吏衣服不许用玄、黄、紫三色。就是床上的帐幔,帐篷,轿子马车上装饰也如此。如果有违者,将连染造之人都要受惩罚。织绣龙凤文那更是谋逆的大罪。
周大人所着便是五品或者七品都能穿的,乌纱帽,衣为青色,盘领右衽袍,纻丝,当然也可穿纱罗绢,小杂花纹,大约为一寸五分大小。束带。袖宽三尺。
记得明朝的官员衣服上个好大的图片补丁似的,原来真叫“补子”,就是背后也有一个。对于五品的官,就是熊罴。
对于服饰的话,因为用途有很多,不同场合,穿的就很大不同。文箐也当时也不好去找陈嫂要看周大人那些衣服。
要说某个朝代对服色要求,崇尚,比如:夏尚黑,商尚白,周尚赤,秦尚黑,汉尚赤,唐尚黄。
对于记忆中,总觉得明朝尚赤,也就是崇尚红色,确实,那是作为大的朝庆典之类的朝服,便是外穿赤罗衣内着白纱中单。以后再慢慢与君细细道来。文箐现在只是好奇,窥得一点皮毛,加上不知哪里灌输来的模糊印象,她了解到的实在有限。反正一点一点积累吧。
最最关键的是:不论是或者电影电视剧,哪怕是昆曲戏剧里看出来的明代服饰,全是经过美化改良的版本,而明初又是一个极节俭的,而且要求制式必如明礼制规定中相符,否则便是越制,所以乱穿乱改不得也。这是文箐看完这场小型服装展以后的感受。
唉,俗话说的“母凭子贵”,妻则凭夫贵矣。周夫人的品衔随了周大人,服饰自然也是随了他,所以说,这难怪古代“以夫为天”了,可不是嘛,不仅仅是衣食父母,要是放21世纪,那更是一切虚荣与傲骄的本钱啊。
这些衣服装扮粗略讲了讲,反正结婚上的穿着这点皮毛周大人了些。讲完了,其他的略讲一下出嫁前的小事情了,文箐参与得不多,因为有跟屁虫文简在,所以大多就是提前从陈嫂嘴里迸出来的参差不齐的星星点点。
因为备婚这段时间里,阿静忙着照顾周大人,阿素只管着厨房里的一切,倒是少有时间来交流。周夫人忙着和陈嫂准备来准备去,这个时候就偶尔感叹一两句。
好了,小绿也找人来开过脸了,可惜当时没见着,因为下人房里,文箐也不能带着文简去挤着参观。又找了什么美容类的东东糊了脸,美容了一把。据说,新娘的手是最要好好地保养又保养的。
陈嫂嫌屋子小人多,道:“小姐,你还有好些年呢,别着急。到时就知道了。”
这话,让屋子时所有人都乐得哈哈大笑。文箐被笑得个大红脸出来,不就是好奇吗?想知道古代保养品质量如何,怎么做的?买的是什么个价格?想来《红楼梦》里那一套一套的,自己是看不着了,想也想不起来了。当年还是小时候看过一次,丢于脑后了。
唉,其实,她是听阿素说起过,有“婚书”这以一回事。当时她就好奇是个什么样儿的。结果到了小绿临出嫁,也没找到好时机去看看究竟是什么样的,想利用最后两天去问了,结果还被陈嫂这么一说,没辙了。等以后其他人出嫁再说吧。
反正里外给小绿收拾了两天,小绿出嫁大早上,天都还没亮呢,听说请了陈嫂特意去给小绿梳了头,****髻,插了两只银钗,戴了耳环,细细的似琉疏,样子挺好看的。
小绿把周夫人当娘家人,给周夫人,周大人,徐姨娘在周大人的房间里都磕头拜了礼。又给文箐姐弟了磕了主仆头之礼,文箐慌张得忙把周夫人事先准备给她的荷包递了过去,道了声:“新婚燕尔,百年好合”。
在这种跪拜下,手忙脚乱的,原来准备的词都忘了,说没说错都不知道。后来自己总结:就不是个当主子的料,没有当主子的意识啊,要不然怎么会慌成那样,真是露怯啊,看来几百年的文化差异那是n大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