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122 惯出来的亲戚
华嫣见表妹十分不解地看着自己,便又叹了一声,道:“箐妹,你虽才来几天,只怕我家好多事,你倒是都碰上了。虽说家中之事不得外言,可是你我至亲,我这里自是不好相瞒于你。”
文箐想尽量淡漠此事,只作势要去翻开桌上的帐本,开口问道:“嫣姐,难不成是很为难?外祖母家的那头,咱们是称呼为舅外祖父吧?”
华嫣点点头:“若是依惯例的话,那头来送年货的必是大表婶。只是,姆妈又要为回礼发愁了。”
文箐道:“不过是礼尚往来罢了。若是对方为长辈,则回礼略加一些便是了。”
华嫣不语,过得一会儿,仍是郁郁不乐地道:“箐妹,我担心姆妈可能又要在堂前挨训了。”
文箐问道:“为何?”
华嫣捏着帕子,眉头紧锁,小声道:“因为我舅,他……”华嫣想想,这都是长辈的事,自己作为晚辈,却是说不得。
文箐见她欲言又止,她对沈吴氏娘家与沈老太太娘家的情况是一点儿也不清楚。想问吧,这事还问不出口。见她为难,便道:“嫣姐,既然那是长辈的事,那咱们不说便是。嫣姐且瞧瞧铺子里的帐本,我再想想那药膏若是让杨婆子卖,涉及到的细节该如何才能周全。”
华嫣翻开帐本,却是心神不属,时时留意门外动静。
文箐被她这种情绪感染,亦是无法专心琢磨细节。
二人不免坐在桌边,时而长吁短叹起来。
在老太太那边,沈吴氏果然如华嫣所料,没得了老太太的好脸色。
其实,说起来,沈吴氏与沈老太太娘家相隔很近,同村。故而,当初沈老太太娘家人但凡来沈家探亲,常常便拉了沈吴氏娘家人一道。
只是沈吴氏娘家前几年便已不太景气,一个弟弟不懂营生,游手好闲得很,好好的家当愣是给败没了。于是,在沈家没有发生海难之前,华嫣她小舅便时常来沈家打打秋风。沈吴氏彼时不管家,自然只能掏私房钱去接济小弟。按说,没动用公帐,沈老太太那边也不多管。只是,客人进门,下人总会传禀,沈老太太那里亦是时常闻得风声,先时还能凑合着睁只眼闭只眼,如今落难了,见得沈吴氏娘家人不仅是帮不上忙,反而打秋风照旧,便对沈吴氏娘家越发不待见。
如今,自己娘家拉了车年货过来,而今年沈吴氏娘家人前些日子来过一次,只提了几样小物事算是上门礼,沈老太太不乐意,说得沈吴氏一通,于是吴家小舅哥秋风没打成,以而落了一肚子话,气恨恨地走了。
沈老太太反感吴家人,连带着觉得沈吴氏亦是不成气候,尤其是帐本不太会,是越看越不入眼。这时,便在厅里含沙射影的说着打秋风一事,只把沈吴氏给羞得面红耳赤。
吴婶到华嫣房里,先是对文箐说:“表小且,今日只怕得向表少爷告个罪了。这太太那边的舅奶奶来了,她是不吃面食的,先是答应给表少爷做角儿,只得作罢。”
文箐没想到她还这般郑重其事,道:“就是你们宠着他,其实这个,不吃也无事。且随了表婶的口味做饭便是了。”
吴婶又问道:“表小姐,那药膏做得了。我这搬上来一小坛,其他四样花的各装了一坛,可是全搬上来?”
文箐喜道:“这便做好了?”
吴婶乐道:“是啊。就是担心我们手脚粗笨,做出来的比不得表小姐自个儿动手做的。本来想请您下去瞧瞧,表小姐这足伤了,要不然,我全搬上来?”
文箐想了一下,道:“何必搬来搬去的?你且拿杨婆子送来的这木雕盒子,每个装得一点儿,拿上来我瞧瞧便是了。”
吴婶忙笑着答应。
只是过了会儿,等她再上楼时,居然是同铃铛二人把做好的药膏全都搬上来,并问文箐放哪里。
文箐一愣,道:“怎的不放下面库房里?明日杨婆子来了,到时好让她取了去……”
吴婶叹道:“表小姐,你是不晓得,太太娘家的三奶奶来了,这要放在库房里,明日杨婆子来时,只怕这药膏也便没得影了。”扔下这句,便急着下楼去做饭了。
“啊?怎会没影了?”文箐没听明白,糊里糊涂的,便逮了铃铛问。
铃铛看一眼自家小姐,只见她托着腮,翻着帐本在走神。便对文箐小声道:“往日里,太太娘家那边的三奶奶一过来,可是从来都是要取了钥匙去库里自行挑拣的。如今,家里就这点物事,她若是看不上眼,你且瞧着,必然去翻今日上午铺子里带回来的布料。这一挑拣,库里便乱了套,跟进了贼似的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