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203 欢乐元宵之异变(1 / 2)

正文203 欢乐元宵之异变

元宵这顿晚宴,吃得早。端日在长房用饭,礼尚往来,元宵这一日的饭菜按例由李氏这边置备,偏邓氏缠着她算计些小物件,差点儿连元宵都要失礼,幸好是彭氏过来主持,安排得极为妥当。

晚宴上,吃得好似十分高兴,可是人人高兴的不是团聚,在这次团聚之后意味着家人渐散,众女人免不得更是挤了笑出来。男人们那边的情形文箐不太清楚,只是这边,几个少女皆是无心吃下去,长房里三个女孩皆念着要去看灯,“走三桥”。

说及元宵风俗来,明代元宵灯节是从正月初八到正月十七,正是十天的灯景。先时文箐被禁足,只听得她们说来说去,似是去岁寒冬赏灯不成,于是今春灯景格外热闹。热闹之处,必有麻烦之事。文箐是这样想的,偏偏文简既想放焰火,又要去看灯。文箐左哄右哄,告诉他现在守制,不得去欢闹。文简扁嘴,贼心不死,连日来巴着文筵,上午听着大哥说今夜可能家里开船,游灯河,于是终于笑开了花,得意地回屋将这事告诉文箐。

古代女子极少有机会出门,也只在几个节日,才可以结伴游玩,不仅是文箐贪恋着外头的自由,宅子里不论妇女还是少女,都觉元宵夜不可错过。魏氏也十分大度地任雷氏与彭氏张罗,只一再嘱咐,莫要走失,莫要往热闹处凑,小心火烛,小心被踩挤……

早上的时候,文笒来告诉文箐,今日始不用再禁足了,并且兴奋地提到,今日不论年纪家中女子一概去“走三桥”。这个说法,文箐曾在陈妈嘴里晓得,那是去岁元宵,文简亦巴望着能出门去热闹,免不得得谈起往年的热闹,周夫人生怕他们出了闪人,不允。陈妈言及:能走去百病,亦是好的。“走三桥”便是苏州习俗,元宵日或者正月十六夜里,老幼皆出,走得三座桥,百病皆休。故又称“除厄”。魏氏认为最近几年家中诸事不顺,尤其是她自个身子日益不堪,对于“走三桥”是极赞同的。

故此,在吃饭时,几个女孩,连周珑都盼着这饭快点吃完。魏氏这回也不多磨蹭了,略吃了些,见一众晚辈都停箸,便道:“且洗漱了,换了衣,祭过鼠,家中众人赏了焰火,便去。”

所谓的祭鼠,就是正月十五熬上粥,施上肉,然后盛了,置于老鼠出没的地方。这些事自然不需要文箐去做,自有下人们去忙乎。嘉禾右手拎着一个食盒,左手与小月抬了一个食盒。文箐就见嘉禾拿了小木碗,放在角落处,嘴里念念有词,她用常熟话说得极快,文箐一在旁甚么也没听明白。等事毕,也忍不住好奇地问道:“你们还念经?”她本来想问的是:“那粥里可是放了砒霜,给它们超度?”可是终归是正月里,只怕这词不吉利,才压在舌下没吐出来。

周珑与方氏身着白衣,此时亦听得,忍不住就笑出声来。嘉禾脸红地把咒语说了一遍,道:“小姐,我们这是咒它不得好死。”

文箐小声问道粥里可有毒?嘉禾一呆,摇头,她是没搞明白小姐的逻辑,文箐也不懂他们这一套的逻辑,道:“那这便是对老鼠的孝敬,怎么会是诅咒呢。”

这事在现岳州元宵时曾家亦有类似所为,却是用肉去拜祭老鼠。文箐对这做法,只认为其实际上是“养鼠”。在嘉禾的解释里,就是今次让老鼠吃饭,待蚕上茧时,鼠撑得吃不了蚕。

这种美好的愿望,文箐也就笑笑而过。是夜,众人皆换得一身白衣,连嘉禾事前也得了一套,只是她穿起来,却是突显了其不一样的黑。

文简生怕自己的福利,姐姐没得。跑回屋里来通报,道:“姐,小姑姑,太姨娘,快出来,我们要放焰火了,好看得紧四叔让人挑最好最大的呢”

文箐乐了,来到明代两个年头,这是第三个年头,偏到现在还没见过焰火,在曾家院里放过爆竹,她亦只是耳闻,却是不曾放过,于是也有了热情,道:“不会就是一些爆竹吧?”

周珑道了句:“若是四哥使人买的,他必挑那最贵最好看的买。这会儿,咱们可是一饱眼福了。”

周家的院子,从学士河里引了水过来,于是有了活水,风水上说是极好的。这宅子,买来后,周同没少花钱修缮,后来周腾大为不乐意,告到父亲面前,说弟弟太过奢侈。周复把周同训了一顿,不让周管家给他钱来办这些名堂,于是有些工事修到一半便没再继续,周同没了钱也是有心也无力,结果如今倒是搞成了半拉子工程。在周同的打算里,恨不得要算重建,推倒些小院子,然后修上一个大园子,同旁边的院子连在一起。后来隔壁院子给了大伯,自家父亲亦是不同意改造,于是只挖得一个荷塘,运了太湖石做了假山,修了一个小亭子,其他的都没再改造。周同十分惋惜,好几次想再说服父亲,周复不搭理,只周腾却是从此看紧了弟弟,但凡弟弟要让人在宅子里动哪样,都不同意。

周珑边走边小声对姨娘道:“日后这宅子既在四哥名下,我瞧着,分了家,终有一日,四哥必会重建。”

方氏晓得依周同的性子,肯定会如女儿所言,此时却阻止她说下去,道:“你四哥让咱们如今还住在这里,便要感谢他大度了,你还说三道四?”

周珑被姨娘直直地驳了,不恼不气,只点下了头,道:“也是,都分了家,花的自是他的钱,要操心的是四嫂,我管这些作甚。”

在夜色初临时,文箐跟着他们走,隐约听到小姑姑的话,宅子再大,终究日常所居也不过几间屋,园子再美,也不是日日有心情去赏,正如:“久在芝兰之室不闻其香。”美景时时见,便也熟视无睹了。

原以为在他们嘴里说的荷塘可能就是极小的一口方塘,没想到,走近了,才发现,并不小,也不方。岸石曲折迤逦,塘四周放了不少灯,又有不少桶,想来是怕万一走水吧。水面在夜风吹拂下,粼粼一片。在冬日里,或者按节气来说,已是初春了,仍是带了几分清冷,幸而佳节喜庆,有了灯光,于是热闹起来。

一众女人,都围在廊下,周叙发话放焰火后,自有下人开始执焰火棒,拄于地,先是对天三炮。文箐瞧了瞧,不过是手执的火花棒,冲得并不太高,散得也不够宽,花样没瞧出来,只有文筠与文筜以及其他几个小孩却是欢呼不停,总之气氛是上来了。

郭良使人抱了一堆匣子来,将其中一个置于塘边石板处。一点燃,文箐才发现焰火高升,空中出现了花样,或是菊,或是字,来不及辨认分明,就消散了,只有下人每逢放一个便大声喊一次花样名,这才让人品出些味道来。燃了好些个花样后,一众孩子早就欢呼不停,文简甚至要跑到近前去瞧个究竟,偏被人拽住,于是不停地问东问西,比如:怎么做出来这样物事的?为什么爆竹飞不是这么高?……

此时的焰火文化,虽不说已十分鼎盛,却已是有几分别致。不仅有陆地上燃放的,还有水上放的。周同想得周到,果然买了水上焰火,着了郭良划了小舟,在水中央放了起来。只见那焰火如一个水球,在水中不停旋转,有如霓虹灯球,煞是好看。又有团成球状,然后突地升空成烟花的,在空中绽尽了美丽……

加入书签